近日,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雷笋种植大户林汉良培育出的“天目水果笋”,有了一张新的身份证:碳标签。碳标签上的信息显示:每公斤“天目水果笋”可固碳45.53克,这也证明植种“天目水果笋”就是为碳中和做贡献。
林汉良培育出的“天目水果笋”,甘甜爽脆、可去壳生吃,不光口感上佳,还是“固碳高手”。根据浙江农林大学提供的技术测定,“天目水果笋”碳排放值为-45.53g/kg,按目前产量推算,每亩“天目水果笋”每年可固碳237.97kg,是众多农产品中固碳效益较高的农产品。目前太湖源镇共种有“天目水果笋”3000亩,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713.91吨。因此,被授予碳标签。
那么,什么是碳标签?浙江农林大学的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著名碳汇研究专家周国模教授介绍说,所谓碳标签(Carbon Labelling)是为了推广低碳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把商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换句话说,就是利用在商品上加注碳足迹标签的方式,引导消费者选择更低碳的商品,大家一起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尽一己之力。
据了解,“天目水果笋”碳标签,是迄今为止我国首张农产品领域的碳标签,这也是国内首个“全国碳汇林业试验区”——杭州临安区践行低碳生产生活的新探索。与碳标签对应的还有一份结合数字公证技术生成数字化证书——“绿碳数字化证书”。该证书由浙江农林大学提供技术支持、临安公证处进行公证,不仅记录了产品是否为低碳产品,而且消费者可以通过扫码的方式查看相关信息,对“天目水果笋”的低碳环保经营实施全程溯源,进行碳足迹分析评估。该证书在区块链上存证,只要扫一扫“绿碳数字化证书”,就可以清楚的了解每一颗“天目水果笋”的固碳信息。
浙江农林大学周国模教授是浙江省特级专家,也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期以来,他带领团队致力于林业碳汇研究,提出了竹林碳汇监测计量方法,增汇减排技术,曾长期开展竹材产品碳储量与碳足迹研究,相关技术帮助我国竹产品企业突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也攻克了竹林碳汇进入碳减排市场的技术瓶颈,解决了竹林“如何固碳”“如何测碳”“如何增碳”“如何售碳”等科学与技术问题,在竹林碳汇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及影响力排在全球首位,相关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碳汇看不见、摸不着,相关专业知识又太深奥,而实现碳中和目标则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科普就显得特别重要。作为从事碳汇研究的学者,我们更有责任传播碳达峰、碳中和等碳汇方面的知识。”周国模表示,今后将继续通过各种形式向公众宣传碳汇、碳达峰、碳中和等知识,引导全社会都来关注气候变化,鼓励消费者能积极主动选择更低碳的商品,共同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http://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12/share/10165966 新华社:202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