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业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于2008年6月成立,2014年通过验收。实验室主要依托林学和林业工程学科,下设竹子生物学研究与种质创新、竹林生态高效培育和竹材加工与利用三个研究方向。围绕实验室围绕竹资源种质创新与高效培育、竹子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竹林生态与碳汇等重点领域竹子成花机制与重要功能基因挖掘、竹子种质创新、竹子高效生态培育及竹材高值综合利用,开展基础、应用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为竹业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以及竹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创新平台。
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5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9人、副高级职称16人,博士学位51人,其中“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青项目获得者1人,浙江省特级专家1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浙江省“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长期1人、浙江省“151人才”第一层次级以上3人)。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职称、学历、学缘等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
实验室科研配套设施齐全,现有科研用房5370平方米,下设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栽培生理生态、竹子组织培养、胶合材料、竹材干燥、竹材加工人造板、木材保护与改性等分室。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总值约6500万元,拥有包括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液相-质谱联用系统、等离子体质谱、森林碳通量测量系统、扫描电子显微镜、锥形量热仪等在内的大型精密仪器。实验室建有校内竹种园6.66 hm2,控温、湿、气的智能温室2000 m2及一个竹材加工实训基地。竹种园、智能温室收集了大量由国外引进的珍稀竹种250余种,竹材加工实训基地可满足大部分加工产品的小试要求。实验室与地方林业部门联合在浙江、福建、湖南、江西、贵州、重庆、四川等地建立了毛竹、雷竹、绿竹、苦竹等各类竹子科技创新园区11个;同时还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产学研深度融合方式,一方面是“走出去”,在竹业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另一方面是“引进来”,吸引竹业企业进实验室共建创新基地。近年来科研成果服务企业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0多亿,辐射带动100多亿,从而带动竹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企业及行业技术升级,对引领和带动全国竹产业的提升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未来,实验室将继续围绕着竹子培育和加工产业领域存在的一些关键和共性问题开展研究,为我省乃至我国竹业的发展提供多方位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