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碳捕获与碳封存示意图
图片由浙江农林大学提供

1公顷毛竹林1年固碳24.3吨
25辆小汽车全年排放量
40株毛竹1年固碳320公斤
1位城市居民全年排放量
“碳排放”,不只排放二氧化碳
“全球变暖”,也表现为“忽冷忽热”
说起碳排放,大家首先想到二氧化碳。它是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成分。天然碳排放的最大来源是海洋与大气之间的二氧化碳交换;动植物还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自然可以使大多数排放保持平衡。
但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固体废物、树木等化学反应,把许多额外的二氧化碳排放进大气,大自然不能及时调整。
“过多的碳排放会引起全球气候总体变暖。”施教授说。“全球变暖”包括地表变暖、海洋变暖,进而使全球大气循环发生改变,导致高温、寒潮、干旱、暴雨、台风等极端灾害天气的频繁发生。因此,“全球变暖”,也可表现为“忽冷忽热”。
碳排放也不仅仅是二氧化碳的排放,还有其他几种主要的气体。例如,在煤炭、天然气和石油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会排放甲烷。在农业和工业活动中,化石燃料和固体废物的燃烧以及废水处理过程中会排放一氧化二氮。另外还有氟化气体,虽然排放量较小,但它们是强温室气体。
那为什么所有这些气体的排放都叫“碳排放”呢?
“这是简化后的称呼。”施教授说,所有能对气候变暖产生效应的气体都被称为温室气体。为了量化标准,它们的排放通常统称为碳排放。这些不同的气体,每吨排放能产生的温室效应效果是不同的,它们都可以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来做对比,所以有个“二氧化碳当量”的指标。
竹子“吸碳”实力极强
每株可年消8公斤二氧化碳
最近,大家在新闻里能频繁听到“碳中和”、“减排”这些词。它们就是人类试图减少甚至完全消除额外碳排放而提出的概念。
如何才能减少碳排放,达到“碳中和”呢?施教授介绍,目前主要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直接减少排放。“碳排放最厉害的是能源领域。”施教授说,比如各种电力企业。其中核电是排放最少的,几乎是零排放;火力发电是排放最大的。所以说,所谓“低碳生活”,其实本质上就是鼓励大家节约能源,少用电就能减排。
直接减排当然不止节约能源,还包括改变能源结构,比如多用水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此外,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有害物排放也是减排的内容。
第二种方式是人工碳捕获和碳封存。“利用专门的装备和技术手段,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捕捉下来,封存到岩层里去。”施教授说,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首先成本高昂;其次需要大面积铺设捕获设备;最后,封存在岩层中的二氧化碳,如果遇到地震等灾害,可能就瞬间释放出来,那么捕获工作就前功尽弃了。
第三种方式是生物固碳,这是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并把它存储在植被、土壤和林木产品中,从而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
相比人工捕获封存,生物固碳显然非常经济有效,其中森林植物是生物固碳的法宝。
“树木每生长1立方米,就可以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施教授介绍。
通过植树造林来固碳也叫“碳汇”。施教授所在的浙江农林大学,多年来聚焦竹林碳汇。
“竹林的碳汇功能非常强大。”施教授说,竹属于禾本科植物,它的光合速率高于普通乔木森林,可以快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与同处于亚热带地区的其他森林相比,毛竹林的固碳能力排在首位,是针阔混交林的1.32倍,是马尾松林的3.90倍。换算下来,平均一株毛竹年可固定吸收8公斤二氧化碳,平均40棵毛竹就能够抵消掉一个人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一公顷毛竹约可以抵消25辆小汽车一年的排放量。
“浙江省现有的毛竹林还具有巨大的提质增汇空间。”施教授说,通过养分管理和结构优化等措施,可以使毛竹林固碳能力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6~9吨二氧化碳/公顷。
http://qjwb.thehour.cn/html/2021-03/20/content_3919280.htm?div=-1《钱江晚报》:2021.3.22